▲陪伴著米提長大的赤峰街,是無法被任何事物取代的存在。
5年前,米提先生做了一個決定,決定把奇岩小店,搬至赤峰街33巷2樓,從此赤峰街就開始擁有我們的影子,當時,赤峰商圈還沒有成為現在人們口中的『文青勝地』,充斥著舊城貌,好像某個轉角就會被吸入新的時空,是那樣的風景,讓我們決定踏入這邊,活在暫存時間中。
▲在赤峰街的第一間店,鄰近『建成公園』,其為台灣第一座兒童樂園的舊址。
▲赤峰街複合式的建築工法,使其街道鮮明感更高。
說起赤峰街的歷史,得追溯著日治時期,當時因為鄰近公務行政機關,因此,赤峰街是許多日本基層公務員居住處,許多台灣勞工階級民眾也在此生活,有鑒於這樣的人口組合,導致赤峰街的建築特色,會看見西式洋房鄰近的卻是日式宿舍,接著又是台式平房的景象,多元的建築工法,更樹立起赤峰街,無法被忽視的百年風華。
▲『歹打鐵街』曾是台灣工業發展時不可抹滅的存在,街景仍留存著溫度。
▲民國79年創立的『福建商行』,陪著赤峰走過一段又一段。
▲走進赤峰,如進入舊城,處處都有著某個時代的遺留。
『歹打鐵街』是赤峰街的別稱,在7、80年前這裡是二手汽車機械零件的重鎮,歐洲、日本、美國的汽車零件,在此處都能尋獲足跡,是許多愛車人士爭相尋寶之處,導致一種風潮「只要有缺零件,就到赤峰街來找就對了」,台灣早期的經濟繁榮時期,正映照著赤峰街最輝煌的時刻,更被譽爲是台灣工業發展背後,不可或缺的存在。即便輝煌已過,有部分老闆卻仍在赤峰街,堅持著自己的手藝,把每一份專業繼續傳遞給需要的人們,更可說是赤峰街最經典的樣貌。
▲『大王漢寶殿』用著早餐走進赤峰,靠著獨有氛圍,與當日限定的特殊菜餚,陪著一位位旅人的晨時。
▲『양양 cafe』靠著老宅與韓系妝點,在不同風格衝突,走出自己的路,取名為『양양』則是老闆與韓籍老婆所生女兒的名字,內部裝潢一些童趣的部分,也能略知一二。
▲『食為天』是在地人的好朋友,每一碗麵都來自於老闆的用心,濃郁湯頭搭配上Q彈麵條,每一口,都如在家吃飯般暖和。
也許,是這條街蘊含的能量尚未消熄,吸引了構築自己夢想的店家們前來,書店、咖啡廳、文創小店、服飾小店,等等不同模樣的商店,慢慢進駐赤峰,開始替這條街染上新色彩,在舊街道的守護中,充斥著寫故事的人,有了赤峰街才有著起點,就因如此,他們才說著,赤峰街是家,無法被取代的那種。
▲走著陽光普照的赤峰商圈,心情滿分!
▲赤峰街上,有著陳年招牌、老電器、老屋,靜下來四處都是風景。
▲療癒的植物,也為街景添上綠意。
這五年來,因為有著赤峰街的幫忙,使米提能夠持續朝著夢想邁進,甚至是往我們根本沒有想過的地方飛行,靠著大家一份份的支持,我們也換到現址店舖,能夠分享著更多我們喜愛的事物給大家,常常會燃起一個感覺,如果沒有五年前的衝動,如果沒有赤峰街,如果沒有很多的緣分,我們不可能走到現在,赤峰街對我們而言,不只是舊城,不只是街道,而是每個商家,為了自己熱愛,所打造的樂園,也各自因為努力被看見,快樂著。
▲以前擺攤也用過這種衣桿,回憶滿滿。
▲每一刻都是新意,是赤峰街迷人到不行的地方。
在撰寫這篇文章的當下,赤峰商圈正在面臨一個前所未見的難關,也不確定未來能不能夠繼續陪伴著每個人的日常,但相信每個人的想法都是一樣的,只要還能繼續將對事物的熱愛,分享給到訪的每個人,直到最後一刻,我們都會因為身在赤峰街,感受到快樂。
Model:鯰魚
攝影:Teddy Yu
影像錄製:茉莉、斐尼
企劃設計:茉莉
撰文:賽門